9月10日星期三,查理·柯克(Charlie Kirk)在美国犹他谷大学一场集会中与人辩论。突然一声枪响,子弹穿透柯克的脖颈,导致他当场死亡。
柯克是一名美国右翼政治活动家,以在各地大学同大量学生辩论闻名。作为正在准备A水准考试的高二生,他的死应与我无关。我与他仅有的联系,无非是在网上看过几条他的辩论视频罢了。
然而,他的死讯却使我悲痛。柯克虽是在美国死去的,可他之死所照见的问题却是世界的——我们的世界究竟怎么了?我们如今已经有太多太多的主义,太多太多的争论。有争论本是好事,因为真理越辩越明,可如今这些争论却走向极端化、教条化,乃至于变成毫无意义的辱骂和争吵。这如何不让人悲痛?
从我个人经验而言,这种政治立场上的两极化亦在互联网上蔓延,极端想法和极端事例往往是流量的代名词,而流量便是新时代流淌的黄金。追逐流量的博主往往妖魔化政见不同的人,乌合之众将一顶又一顶的帽子,随意往他人身上扣。当网上声音趋于极端化时,中立者便不敢发声。极左看人皆右,极右看人皆左,中立者在网上是没有生存空间的。沉默的大多数要么继续沉默,要么选择成为网上所谓的“理中客”,两边不讨好。
对于柯克的许多政见,我是绝对不苟同的,但有一点却无比认可,那便是他对于沟通的坚持。无论我们是否同意对方观点,都应该保持沟通的渠道,保持包容和理解。
我作这篇文章并非想宣扬什么主义,只愿大家能以更理性的角度去看待世间万物,尝试更深入了解各种不同的思想,而非简单地将自己不认同的一切妖魔化。互联网上许多人选择争吵,可若有一天,我们连争吵都不愿意,而选择诉诸枪支和暴力,那又该是多么黑暗的时代?
这并非危言耸听。柯克的死讯传开时,网上涌现许多拍手叫好的声音。那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啊!党同伐异,何以至此?政治暴力离我们真的远么?我们生活在安宁的新加坡,但极端主义思想在网络上泛滥。众人皆不发声,若有朝一日世界又再次陷入混乱,我们真能独善其身吗?
我想以鲁迅先生《记念刘和珍君》里的一句话作结尾:“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