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屏幕主导生活的今天,我们的阅读节奏正被改写。面对刷不完的短片与滚动更新的社媒内容,人们忍不住发问:年轻人还读书吗?这个问题,也许该换种方式来理解。

国家图书馆管理局2023年的年报指出,约78%的居民曾使用图书馆服务或参与阅读项目,渗透率几乎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另一方面,南洋理工大学传播学院于2022年的调查发现,本地人每天平均花2.1小时阅读纸质报章、杂志与书籍,高于2020年的1.76小时。即使在数码内容主导的时代,纸本阅读习惯依然牢固存在。

但与此同时,阅读样貌正悄然改变。不少年轻人坦言,阅读的起点可能不是一本书,而是社媒上的一条短片、一个话题标签或一段文字推荐。

在社媒平台上,#BookTok类标签带动大量翻页感强的类型书迅速走红。浪漫小说、自我疗愈类作品,常因短影音推送而成为畅销榜常客。

然而,这种算法共鸣式阅读也带来结构性偏差。节奏紧凑、情绪强烈、剧情反转快的作品更容易传播,相反的文本则难以进入主流视野。算法强化选择,也限制可能。阅读因此逐渐从一种独立、深入、开放的探索,转变为即时、重复、共识导向的文化消费。

这种现象不只发生在新加坡。美国、加拿大与澳大利亚的图书馆,近年来纷纷与TikTok创作者合作,以短片推广阅读。新加坡的图书馆系统也推出“神奇昆虫”(Book Bugs)计划,以集卡游戏结合阅读挑战,引导儿童和青少年将数码机制融入纸本阅读体验。这一系列行动反映出文化机构,主动贴近青年已经熟悉的媒介节奏与行为逻辑。

我从三年前开始使用《十点读书》,平台每天推荐一本书,涵盖多个领域,配有听书模式与文字摘要,有些书还附上思维导图。它将一本书拆解为15分钟左右的内容,让我在通勤、做作业或睡前都能与文字保持联系。阅读不再是必须空出整段时间的仪式,而是生活节奏的一部分。这种方式虽简化书本结构,却保留思考空间,也让我更容易坚持下去。

在考试制度与升学压力主导下,阅读越来越倾向于目的性明确、见效快、能转化为成绩优势等取向,背后是时间碎片化与有用主义逻辑的合流,阅读被压缩为服务应试的工具,而非展开思考的路径。

即便如此,仍有人在快节奏与功利取向之外,选择走进独立书店,为一本冷门的纸质书驻足停留。他们参与读书会,尝试在快节奏生活中,为文字与思考留出喘息空间。有青年读者表明,比起读完一本书,更重要的是读书带来的对话。

阅读的样貌正在改变。从静默沉浸到社交互动,从长篇纸本到碎片推送,从独自咀嚼到集体共鸣,阅读从未缺席。当我们谈论阅读风气时,也该放下单一的理想姿态,去聆听多元节奏中的真实接触。阅读的未来,不只是书在不在,而是人是否愿意靠近、停留、回应。

(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兼语言学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