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我没有能力,只是年龄成为我被拒于门外的理由。”这句话,道出许多资深求职者的心声。在一次次投递履历、等待回复的过程中,他们逐渐意识到,阻碍自己重返职场的,也许并非经验或实力,而是写在身份证上的出生日期。

今年7月,一项由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政策研究所(IPS)发布的调查揭示:在各类社会偏见中,年龄歧视正悄然蔓延,成为社会中最常见的偏见之一。调查显示,17.6%的受访者认为,年龄歧视比五年前更常见,比率显著高于种族歧视(11.2%)与性别偏见(8.8%)。

这数字背后,是一张张写满履历、累积着多年经验的面孔,却往往因“资历过高”“难以融入团队”或“缺乏活力”等模糊理由,被排除在遴选之外。连一次面试的机会,也变得遥不可及。

与性别或种族偏见相比,年龄歧视更为隐蔽,常伪装为中性语汇,例如“文化不契合”“发展潜力不足”或“未来可塑性有限”。这些措辞虽无直接冒犯,却在无形中筑起一道难以跨越的门槛,使年长者在人力资源的初筛阶段就被悄然剔除,甚至连展示自身能力与适应力的机会都难以获得。

政府已在政策层面作出回应。今年1月,国会通过《职场公平法令》,确立与职场歧视相关的核心权利与义务,预计2026年或2027年生效。这无疑是重要的一步,但若法律进展无法与社会观念的转变并行,效果仍可能止于纸面。企业内部“无声筛选”的现实,往往并非单靠制度就能撼动。

从人口结构来看,新加坡正迅速步入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30年,每五人中就有一人年满65岁。尽管政府不断提高退休和再就业年龄,并大力倡导终身学习,但许多企业依然对年长员工存在疑虑甚至排斥。这种政策理念与职场现实之间的落差,凸显老龄化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

有观点认为,年长者在求职中受阻,并非能力不足,而是缺乏适应力。但若连基本的展示机会都被剥夺,所谓的适应力评价又从何谈起?真正的公平,应是为不同年龄群体创造平台,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展现所长,而非以“能力主义”之名,掩盖选才中的偏见。

当终身学习成为国家发展愿景的一部分,我们也应回过头来追问:这个社会是否仍愿意相信,年长的人可以学习,可以胜任,也可以继续发光?社会的成熟,不止于法律的进步,更在于我们是否愿意让每一个人,不论年龄,都仍拥有被看见、被信任的空间。

作者是新加坡社科大学中文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