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循财总理在第15届国会首次发言中聚焦“下一代”,承诺要全面改革教育与就业,帮助年轻人缓解焦虑,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这份愿景值得肯定。但在掌声背后,我忍不住想起另一群同样焦虑,却不常被政策讨论重点关注的人:中年与50+的一代。

年轻人是未来,但中年人是现在的脊梁。他们撑起家庭,也撑起社会经济。若这一群体的困境被忽视,再美好的未来愿景,恐怕也会失去坚实的基座。

我曾在文章里写过私召车司机。他们每日长时间在路上奔波,忍受交通、身体的疲惫与收入的不确定。他们拼命工作,却越来越担心,自己再开几年车,能否还得起车贷?身体累坏后怎么办?平台政策的调整、抽成的变动,司机毫无掌控权。最令人痛心的是,他们看不到长远的职业前景。

这群人并非“不思进取”。恰恰相反,他们比谁都勤劳。他们的无奈在于,努力没有出路,辛苦换不回未来。这种无力感,跟年轻人担心“学历贬值”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处。

总理强调未来要靠技能而非文凭,我完全认同。但在实践中,培训体系本身仍存在严重不足。作为从业者,我清楚看到,一些不负责任的培训中心为了快速赚钱,会借用合格讲师的名义,让没有资格的外国人来教课。

如果培训行业的诚信不被守住,所谓的“技能提升”“终身学习”就可能成为泡影。政府推动的好政策,也可能因为执行端的黑箱操作,失去公信力。中年人花时间、花精力去上这样的课,最后得到的却是无用的证书与失望, 更让新加坡培训师沦为摆设和继续被压榨。

总理说,不希望年轻人“躺平”。但我要提醒:中年一代不能被逼到“趴下”。他们经历数十年的打拼,撑过金融风暴、疫情冲击,扛起子女教育与父母养老的双重责任。如果社会契约只强调照顾年轻人,忽略中年人,他们的崩溃会带来更深远的社会伤害。

我们必须正视一个现实:人均寿命不断延长,50+的人依旧有二三十年的工作与生活潜力。他们不是社会的负担,而是巨大的财富。许多国际企业都强调“经验与韧性”,因为中年人的视野与判断,是年轻人难以取代的。

社会的进步,不应是“青年的舞台”与“中年的谢幕”二选一,而是全体世代共同携手。年轻人需要希望,中年人同样需要尊严与保障。改革教育与就业的同时,也要改革社会对中年的态度与支持体系。唯有如此,我们的社会契约才真正完整,我们的未来才会更加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