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是我们生活中的基本条件。对学生来说,一星期五天都要上学,“衣”已没自主权,须要穿校服;“住”则是与父母同在一屋檐下;至于“行”,有些有父母接送,大多数则是搭巴士或地铁,或许偶尔叫私召车,可说比较固定,无太多选择。看来只有“食”是比较有自主权的。
学校食堂里的几个摊位提供不同食物,有中餐、马来餐、西餐;有米饭、面食、饮料,再加上不同选项,可说琳琅满目,难得可以自己做决定,几块钱在手就能买到自己的“小确幸”。
这种安排可说是本地独有,至少有别于香港和台湾。在香港,学校没有食堂,最多只有一个小贩卖部售卖零食。根据一名香港教师所说,她的学校的学生不是自己带吃的,就是叫外卖,所以每到午餐时间,学校门口就会聚集很多送餐员,等着把外卖交到学生手里。既然是一般外卖,意味着学生的午餐开销和一般人在外用餐是一样的。
台湾的学校也没有食堂,不过会提供营养午餐。我就曾看过,在午餐时间,教室外的走廊摆满饭菜,等待各班代表出来领取,然后同学一起在班上享用,有什么菜色,大家就吃什么。
因此,当台湾学生来我国学校浸濡时,其中一项最受欢迎的“活动”就是休息时间到食堂排队买食物。他们觉得很有趣,不仅能享受自己决定要吃什么的权利,而且和本地学生一起排队,感觉好像就是我们的一分子。至于香港来的学生,感觉我们的食堂还有一大优点,就是价廉物美,因为卖的食物一般都比外面的便宜。
不过,随着越来越多食堂摊主退休,13所中小学将从明年起采用中央厨房供餐的模式,以应对摊位空置的问题。虽然这一营运模式还处于试行阶段,但是难保不会完全代替食堂的摊位,届时我们又会因为现实条件的限制而失去一个本地特色,少一个国人的共同记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