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参加东南亚青年城市发展部(YUSEA)的一个全国青年论坛,主题是探讨如何打造属于年轻人的第三空间。第三空间指的是让人社交并培养归属感的地方。论坛中,国大建筑系学者陈鸣鹃分享,新加坡其实还有很多空间,如地铁高架轨道下面可供利用。这顿时让我受启发,想起民众俱乐部等空间,可以更好地提供给青少年这一群体。

YUSEA在网络上针对600名15岁至35岁的青年调查发现,图书馆、咖啡厅以及公园是人们最爱享用的第三空间,有65.8%的人认为这是重要的。进一步深思分析,这些地方提供让人(尤其是年轻人)社交的环境。我每次走过这些地方都会看到人很多。论坛后有设计思维工作坊,我们按照不同人的需求和背景设计空间。这让我想起在做义工时,常听到年长者说,民众俱乐部因没有适合的活动,或因年龄性别等因素不适合他们,觉得它是”没用“的空间。

目前,多所民众俱乐部缺乏青年的空间。但淡滨尼天地是个例外,它融入民众俱乐部的基本设施,更重要的是有桌椅让人交谈、吃东西或读书等。在我觉得闷的时候,可以到大舞台看电影或表演。它提供一系列多样化的设施,让不同兴趣爱好者聚集训练,况且靠近住家,花钱不多,时时开放,满足各种需求,是适合各种年龄群体社交的空间。这些空间除了培养兴趣爱好,也鼓励更多人接触与交流,培养感情,或有助于提升结婚率。

在论坛中,政府官员等纷纷围绕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理念发表看法,虽然大家都意识到很重要,但台下的青年觉得想法过度老土或僵化,反而认为政府应该去进一步探索。在我看来,发展商可引进收费的餐饮或商店,甚至可鼓励新企业创立,达致双赢。在环保与可持续的考量下,政府可鼓励参与者尽一分力量,如携带自己的杯子、自己用后收拾等。青年除了有自己的第三空间外,也会有归属感。

乐龄者在2030年预计会达到公民人口的四分之一,青年和老年人同在一个空间,有助于跨年龄互相了解,加强社会韧性。第三空间对青少年至关重要,除了可以让人时常光顾,一起做喜欢做的事,培养对地方的归属感和感情,也强化社会和国家的凝聚力和韧性。

编按:原文第五段为“乐龄者在2030年预计会达到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更正为“乐龄者在2030年预计会达到公民人口的四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