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安理工学院中文系今年创系20周年,我有幸以应届毕业生身份回到母校,共襄盛举。中文系今年录取首两名非华族学生,其中一名学妹是马来族同胞,从幼稚园开始学华文,最后凭着能力进入中文系。她们不但让人见证新加坡种族之间的和谐,还证明学习语文,尤其是学习华文,可以突破种族、背景和能力的界限。这一切,不仅让我反思跨种族关系的意义,也深思自己的华文学习历程。

虽然我受益于热衷华文与传统文化的祖父母,即将成为一名华文教师,但我的背景与他人不一样。我起初被诊断患有中度到重度自闭症,即将上小学时,父母亲也考虑是否送我进特殊学校。经过一番挣扎,他们还是毅然决定送我进主流学校上学。

这不是一条平坦的路。我的成绩起伏不定,华文也不例外。升上中学后,华文成绩终于略有起色。然而,到了O水准会考时,华文成绩还是与进入中文系的最低门槛擦肩而过,须要重考才能就读。

幸运的是,我在主流学校遇到不少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在我犹豫是否重考华文时,给我鼓励,让我终于愿意重考,而且成绩达到进中文系的要求。对一个育有特需儿的家庭来说,进入主流学校是与命运短兵相接的决定,但回想起来,如果当初父母不送我进主流学校,即便受到祖父母影响,我怎么可能与其他学生一样学习华文,更成为一名华文教师?又怎么可能遇到许多好朋友,给我支持?

异族在多元语言背景下学习华文甚至是外语的例子,在新加坡数不胜数。艺人Das DD是印度人,但成长环境与条件让他精通四种官方语言,并凭努力赢得一届红星大奖的最佳潜力星。我也在地铁上见过一名马来女士,与她的日本同事用流利的日语侃侃而谈。在去年,我代表中文系担任“我们是小网红”全国小学生短视频制作比赛的学生评审,过程中也见证参赛的混血和非华族学生付出的努力。他们努力表现值得肯定。在一个以英语为主的环境里,他们是莘莘学子在学习语言上的榜样,甚至是偶像。

语文的学习须要持之以恒,但无论是异族同胞还是特需者,只要能够坚持学习和使用,语言可以超越种族、背景与能力限制。在多元种族与能力的社会中,异族同胞学习华文,特需者担任华文教师,让种族与能力之间的碰撞犹如磬、钹、铙一齐响,多么铿锵响亮!

(作者是义安理工学院中文系应届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