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重游翻新后的裕华园。这个年轻时曾多次造访的地方,如今依旧让人倍感亲切。
裕华园自1975年建成以来,已屹立半世纪。园名取“裕廊”之“裕”与“中华”之“华”,寓意中西合璧、和谐共融。设计灵感源自中国宋代的皇家园林,尤以北京颐和园及紫禁城为蓝本。园中以水为主、以山为骨,布局讲究“阴阳平衡”“天人合一”:湖水象征“聚气”“聚财”,假山象征“靠山”“龙脉”,形成兼具自然之美与人文意蕴的空间格局。
50年来,裕华园一直是新加坡最具代表性的中式园林。园内亭台楼阁、曲桥塔影相映成趣,是公众与游客认识中华园林文化的重要窗口。主要人文景观包括塔(入云塔、云月双塔)、桥(十三孔桥)、坊(牌楼坊)、舫(邀月舫)、亭(茗香榭)、廊(蕴秀廊)、院(鱼乐院)与园(苏州园)等,皆体现出深厚的东方美学与文化精神。
在近期的参观中,笔者欣喜地发现裕廊湖区部分景点陈列尚达曼总统及资深艺术家何家良博士的亲笔书法作品,不仅展现当代新加坡社会对传统艺术的尊重,也为“书法融入公共空间”的实践提供启发。作为长期从事书法推广工作的文化工作者,笔者认为,裕华园完全具备条件,成为“在地文化再诠释”的典型范例。
近年来,新加坡书法与碑刻艺术的研究与活动日益活跃,社会各界普遍希望建立一个能够长期展示书法与碑刻艺术的公共园区,以传承传统、激发创意。裕华园在这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谨提出四项建议:
一、设立碑林区,保存与展示重要书法作品
建议将尚达曼总统与何家良博士的书法碑刻,迁置或复制于裕华园内新设的碑林区;并在碑旁设置说明牌,介绍作品缘起、艺术风格与文化意涵。此举可丰富园区的文化层次,并使书法艺术更贴近公众。
二、以总统书法碑为“引首碑”,彰显国家文化立场
碑林区可由尚达曼总统的书法碑作为“序碑”或“引首碑”,象征国家层面对多元文化及传统艺术的重视与支持。此举不仅有助于保存总统亲笔墨迹,也可强化裕华园“书法与园林并茂”的文化地标地位。
三、融入本地自然与人文意象,强化在地文化识别
建议增设具有新加坡特色的景点命名,如“南洋竹径”“榴莲香径”“裕湖墨韵亭”“狮岛吟风阁”“雨林清风”“鱼尾狮影”等,使园林意境更贴近本地自然与文化氛围。
四、建立“文化匾额群”,凝聚新加坡文学与书法力量
可邀请本地诗人、作家与书法家合作,创作具有时代感与地方意象的诗文短句,制作为匾额或碑刻,分布于园区各景点之间,形成诗书交融的文化景观。
通过以上构想,裕华园有望从“仿古园林”转型为“活的文化园林”,在传承中华园林美学的基础上,融入新加坡的多元文化语境,形成独具本地特色的“当代碑刻与匾额美学”。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公众的文化认同感,也能让国际游客在游览中感受到新加坡文化的厚度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