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加坡学前教育论坛于日前圆满落幕,数百位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多位本地作家和教育学者,从文化与创意的维度,探讨如何将新加坡本土文化与传统智慧融入幼儿教育。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AI)随处可见,满街手拿手机的学生、食阁不乏边吃饭边刷平板电脑的幼童,信息似乎变得唾手可及。然而,学前教育论坛让我深思:孩子的童年记忆与文化身份,能否由冰冷的应用所替代?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学前儿童通过具体经验建构认知,而本地绘本所营造的正是熟悉的语境:组屋楼下的巴刹、阿嫲的潮州话、节庆的仪式感,这些情境帮助孩子理解身边的世界,建立情感连结。

论坛嘉宾虎威以建筑师的视角描绘孩子熟悉的巴刹、组屋与老街;郑婉妮博士强调绘本可将纸上阅读延伸至真实生活,促成文化的内化;陈如意副教授更指出,绘本能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激发孩子的文化意识与创造力。本地绘本故事精准描绘“这就是我的生活”的文化场景,是孩子认同自己的身份、母语的起点。

AI也许能讲丰富多彩的故事,但它无法真正诠释孩子在大巴窑巴刹看到婆婆买菜时的情感,也无法还原福建年糕背后的家庭温度。这份文化的温度,是任何科技都难以复制的,唯有扎根在本地的人写的故事,才有新加坡人的灵魂。

身为教师与母亲,我理解家长无法时刻陪读的现实,但这更突显本地绘本的重要性——它让孩子即便不在父母身边,也能在学校、图书馆听见属于我们的声音。正如绘本作家贾立明所说,绘本是阅读的起点,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儿童文学作家陈帅也提醒我们,教师唯有贴近童心,方能在共读中建立情感连结。

让我们继续为孩子保留这些“有味道”的故事——故事中藏着我们的节日、方言、街角小贩、阿公阿嫲的笑声。这些本地创作不只是教育资源,更是孩子文化根基的一部分。在AI浪潮中,我们更须坚守:为孩子留下属于新加坡的声音、色彩与温度。唯有如此,教育才有魂,童年才有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