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盛港东大道的一个组屋单位内,一对父女离世多时后才被察觉。根据尸体腐烂程度的差异,父亲可能先离世约一个月,而同住的女儿或许在无人知晓的困境中随之而去。
这起悲剧不仅是一则社会新闻,更是对新加坡社会的沉重拷问:在人口急速老龄化、独居家庭日益增多的今天,为何我们构建的社会网络,仍无法阻止至亲邻里在咫尺之间孤独离世?
甘榜精神是新加坡建国一代的集体记忆,描绘邻里间休戚与共,一家有难八方支援的图景。那时的“守望相助”,是发自本能的生活习惯。然而,经济腾飞与城市化进程将我们带入干净整洁的组屋,也锁上一扇扇房门。快节奏生活、工作压力和对隐私的重视,筑起人际高墙,邻居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盛港悲剧正是“都市孤独症”的极端体现。同住父女与外界的联结脆弱不堪,一个多月的消失竟未能引起警觉,折射社区关怀的失灵与人际疏离的残酷。
我国人口老龄化无法逆转,且独居家庭显著增多,当“老龄化”与“独居化”交汇,催生庞大的高风险孤独群体。他们缺乏紧密社交圈与日常探访者,一旦发生意外,无论是突发疾病、摔倒,还是如本案中的次生悲剧,都难被及时发现。盛港个案,正是这一群体生存困境的悲惨缩影。
甘榜精神的关怀互助内核并未过时,只需新载体。人民协会、市镇理事会等应主动建立“高风险家庭”档案,对独居长者及困难家庭定期电话问候或上门探访;利用科技赋能邻里志愿小组,建立手机群组升级睦邻计划,在获得同意后“标记”有需要者,由志工轮流跟进;增设乐龄活动中心与日间照料服务,既提供社交场所,也通过出勤率评估风险,同时鼓励“老老相助”,让健康长者关怀年迈邻居。
邻里多一份心,细微观察就可能挽救生命,留意独居长者门口报纸是否多日未取、灯是否昼夜长明。子女亲友应与独居长者保持密切联系,定期面对面探望,建立“紧急联系人”名单并让可信任的邻居知晓。
此外,还可利用科技补充守望相助,例如政府补贴安装紧急呼叫按钮等智慧安老设备、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根据水电煤气用量异常设定分色预警,触发应急响应。
重建甘榜精神,不是穿越回去,而是重新找回对邻里的关怀与责任。从敲开一扇门、问候一个人开始,用现代方式重新连接彼此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