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裕廊湖花园举办的湖畔灯会,吸引许多家庭前往观赏灯展,现场十分热闹。五彩缤纷的灯笼和各种艺术装置点亮中秋的夜晚,美食集市和灯展也让大家沉浸在节日欢乐的气氛中。

灯展以《西游记》为主题,家长带着孩子一起拍照打卡,也能借机向孩子介绍华族传统文化。这样的主题不仅能让年轻一代更认识传统文化,也为节日增添不少趣味。不论是《孙悟空》《被困五行山下》还是《三打白骨精》的灯展,都能看出策展人的用心。

不过,当我走近灯饰时,发现每个展示区前的详细介绍几乎都是英文,只有标题是以华文书写。作为一个充满华人文化特色的节日,这样的呈现方式让我有点纳闷,也深感遗憾。

虽然明白主办方或许是为了让不同种族的国人都能够了解展览背后的故事,但依我所见,仅以英文介绍华族传统故事,绝对不是最妥当的安排。毕竟,文化包含语言,想让更多人了解华族文化,又怎么少得了汉字?也许无须全用华文,但如果能同时以中英双语呈现,不仅方便不同族群了解,也能保留节日的文化味道。况且,新加坡是个多语社会,现阶段能读懂汉字的人还不至于稀少。这样的设计难免让人猜想,是否负责人“嫌麻烦”而出此下策,既省时省力,又能避免因华文版出错而落入被人诟病的窘境。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不论是传统文化、服饰、美食,国人都渐渐对英文名称和翻译更为熟悉,甚至只认识“Monkey King”,却没听说过“孙悟空”。当华族传统习俗仅剩英文解说时,我们失去的不只是几个汉字,更是人们对文化的情感归属。在这一天来临之前,或许社会各界应更有意识地保护汉字在日常细节中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