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贤读者10月14日在《联合早报·交流站》发表的《把人工智能应用在交通系统上》,建议引入人工智能(AI)来灵活调整交通信号灯间隔,以解决现有系统预设时间缺乏变通的问题。
孙先生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从理性角度来看,等候交通灯的两三分钟,对个体的生产力影响微乎其微,除非是紧急任务或大规模物流调度,否则很难严重到“拖累国家生产力”的程度。
事实上,我国交通系统已包含一定程度的智能管理。据我了解,在许多设有三色右转箭头的路口,公路上早已铺设感应器。这些系统能感应特定方向车道(例如南北方向)是否有等待右转的车辆。若判断无车,当主灯转红时,右转箭头不会亮起,而是立即让横向(东西方向)交通通行,提高效率。
我认为,这已部分实现孙先生所追求的“按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然而,正如任何技术一样,这种智能也有局限。
首先是反应时间与冲突。感应系统需要几秒钟协调。试想,若车子恰好在这几秒的过渡期抵达路口准备右转,尽管主灯仍是绿灯,系统可能已完成“无车”判断并锁定横向通行的指令。这时,右转箭头就不会亮起,车主只能苦候下一轮。
其次,交通信号灯预设间隔时间并非一无是处,反而提供一种可预期的秩序。驾驶者能大致掌握何时加速、何时准备停车。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行车安全与效率。若过分追求瞬时“灵活调整”的AI系统,不可预测性反倒可能令习惯规律的驾驶者无所适从。交通系统的优化,并非引入AI就能完善。
现有智能系统已在努力提升效率,但仍受限于物理感应与反应时间。科技可以侦测车踪,却难以预判人心;它能优化流量,却未必理解等待的焦躁。任何系统都有取舍,关键在于整体交通流的协调与管理。在追求智能交通的同时,或许我们更应在效率与可预测性之间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