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需儿童与普通儿童在同样的环境中共同学习与成长,这既是教育公平的体现,也是构筑未来包容社会的基石。他们在幼儿园一起搭积木、唱儿歌、分享玩具时,所进行的远不是游戏而已,而是融合教育促成的场景。
对特需儿童而言,融合教育为他们提供“最近发展区”的理想土壤,获得更多模仿、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各种能力在自然环境中被自然激发。他们若在儿童早期就融入主流环境,就能有效预防未来的社会隔离。对其他儿童来说,融合教育则是一堂生动的生命教育课,他们也在自然环境中了解差异性,体会融合性,培养对他人的同理心,这种早期形成的认同、包容心态,将深刻影响儿童未来的价值观与行为模式。
幼儿园阶段是儿童发展关键期,在这个阶段进行融合教育,更能有效地塑造儿童对“差异性”与“融合性“的认知,这与日后纠正固有的偏见或刻板印象相比,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果效。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在幼儿园推行融合教育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它让儿童从小就养成尊重不同的素养,当儿童在尊重包容的环境中成长时,他们将自然地把平等、尊重的理念带入未来的生活。
我认为融合教育超越了单纯的教育范畴,它关乎社会希望培养怎样的下一代,以及建设怎样的未来。当融合教育在儿童的心中播下尊重、关怀、包容、合作的种子,收获的将是更具温度与希望的未来,这不仅是国家教育政策的落实,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
融合教育的本质是看见每一个具体的儿童,用专业发展的眼光发现儿童的独特性,让儿童从“适应教育”走向“教育适应”。融合教育不是一套具体方法,而是一种以儿童为中心,尊重个体差异,灵活调整的教育智慧。我们不能只要求儿童适应教育,也要让教育来适应儿童。
我联想到国立幼儿培育教育学院洪秋芸博士工作坊的主题:“差异化教学策略—创设更具包容性的空间”。她说差异化教学策略,不是增加教师的工作量,或是要教师做得更多,而是在日常教学中,通过使用差异化教学策略支持儿童独特的发展,教师要改变的是根据儿童的需求调整教学策略,适应不同儿童的学习。融合教育亦是如此。
每人迈出一小步,就能把“差异”的距离缩小一步,把“差异”作为契机才是融合教育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