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从小到大使用繁体字的台湾人,我完全理解简体字在普及教育、便利生活上的巨大贡献。看到近日各界专家学者先进的分享,还是想恳切地说:选择实用的简体,不应意味着放弃深邃的繁体。
繁体字承载的,是五千年汉文化无法被割舍的灵魂。当科技不断让生活变得更快,我们可以思考:什么,是值得被慢慢读、慢慢写、慢慢守护的。
我曾经也对简体字的出现感到好奇。其实,简体字的形成并非突然而至,而是历史与政治共同推动的结果。早在魏晋、唐宋时期,民间为求书写方便,已自然形成许多“俗字”,如“禮”(礼)、“雲”(云)、“蟲”(虫)。
到了20世纪初,面对国家积弱不振,知识分子如陈独秀、胡适、鲁迅、钱玄同等人,将“文字复杂”视为教育落后的根源之一。他们主张以简化文字提高识字率、推行白话文,启发民智。
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公布《汉字简化方案》,并于1964年汇编为《简化字总表》。简体字因此成为“现代化”的象征,而繁体字,则被留在历史的长卷中。
在海峡的另一端,台湾因历史际遇,成了保存繁体字的文化方舟。从甲骨金文到唐宋楷书,那条贯穿三千年的文字脉络,从未中断。孩子学会“電”从“雨”中“申”展光芒,“麵”由“麦”而生,这些字理之美,构成文化的血脉。
近年来,当中国大陆以简体字推动经济奇迹后,文化人开始呼唤灵魂的归位。在2015年全国政协会议上,导演冯小刚与张国立提案主张“识繁写简”,并指出:“亲不见,爱无心”,呼吁让孩子学习繁体字的文化根源。当一个民族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对精神与历史的追寻,也自然回到文字的深处。
在人工智能(AI)主导的时代,文字的界限正被技术打破。电脑软件可以瞬间完成简繁转换,让书写与阅读无碍。我们不再须要在“效率”与“文化”之间二选一。繁体字在AI时代的价值,正是让孩子理解汉字造形的逻辑与文化意象:“愛”中有心,提醒我们情感的本质;“親”中有见,象征陪伴的真意;“學”上有“子”,是子承父志、传薪不灭。教孩子繁体字,不只是教笔画,而是教他们看见文明的结构与人心的脉络。这份缓慢的学习,恰恰是AI时代最缺乏的静谧力量。
如同读者黄卿祥所言“新加坡是一座开放的城市”,当我第一次到新加坡图书馆,看到来自台湾天下出版社的书籍在架上,突然有种“原来你也在这里的”亲切感;读者谢谕融自学繁体字的经验,让我知道原来新加坡有许多年轻人也对繁体字很有兴趣;林韦地医生完整地介绍中文图书市场的丰富度,及点出其实好些书是简体、繁体版都有的。
简体字像微波炉,快速、便捷、实用;繁体字则如阿嫲的砂锅,须慢火熬煮,却更能释放出文化的香气。前者是现代的工具,后者是历史的温度。守护繁体字,让我们在奔向未来的路上,不忘文字的根、文化的魂。愿我们都能成为从容的双语者——一手简体,通达世界;一眼繁体,望见千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