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以宝可梦(Pokémon)为代表的卡牌游戏,在本地及全球掀起热潮。原本只是供人娱乐、交流与收藏的休闲活动,却逐渐演变成“另类投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变相流通货币”。这种趋势值得社会各界提高警觉。
不久前,有报道说一名玩家因涉嫌未申报携带总值逾3万元的宝可梦卡牌入境,在樟宜机场被捕。警方也曾多次提醒公众,网络上充斥以售卡为名的诈骗广告,今年已接获至少50起相关报案,损失金额据悉高达六位数。这些案例显示,卡牌市场的热潮不仅带动经济活动,也衍生出灰色交易与法律风险。
卡牌价值的飙升,与其收藏及评级机制息息相关。有国际评级机构如CGC Cards为卡牌提供专业评分,评级越高,价值越高。一些稀有卡牌市价可达数千元,传言极罕见的卡牌甚至能“值一间组屋”。这使部分人将卡牌视为投机工具,而非娱乐用品。笔者曾听闻一名爱好者两年前购买一盒价值75元的游戏卡盒,仅因未开封,市场价便已涨至目前的近600元。部分卖家更声称,每月转售卡牌所得可观,却未必申报纳税,令人担忧是否存在逃税漏洞。
更令人关注的是,卡牌交易的跨境与线上特性,使监管难度倍增。一些收藏者会赴海外购买稀有卡,再通过卡展或网络平台出售;部分交易甚至通过Telegram等通讯群组进行。据了解,某些群组还需身份验证方可加入,隐蔽性极高。这类交易一旦涉及巨额资金流动或未申报收入,恐成“暗市经济”的温床。
卡牌游戏表面上是文化与休闲的载体,却可能在无形中成为青少年接触赌博、诈骗或非法交易的灰色地带。尤其在“抽稀有卡”“高价转手”等刺激机制下,玩家容易陷入“以小博大”的心理,模糊了娱乐与投机的界线。若不加以规范,社会风险恐难以低估。
笔者认为,当局有必要重新审视卡牌和线上交易的监管框架。无论是资讯通信媒体发展局、数码发展及新闻部、新加坡警察部队等相关机构,都应考虑制定更明确的政策。例如:要求网络卖家若单笔交易或月收入超过一定数额(如100元以上),须登记或申请营业牌照,以便监管与纳税。同时,公众教育亦不可或缺,让家长与年轻玩家了解卡牌市场的风险,培养理性消费与投资意识。
卡牌游戏本是文化与童趣的象征,不应沦为投机与诈骗的载体。唯有社会各界共同保持警觉,政府适度介入监管,方能让卡牌回归原本的初心,成为健康、共享与交流的游戏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