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早,牙还没刷好,就打开手机,查看有什么重要信息。刷刷Instagram和脸书,看流行什么、朋友生活中的点滴,还有最新的新闻。5分钟变成10分钟,10分钟又变成20分钟。

看完后的第一个感受是:哇,大家都有好多话讲。就连一条家人一日游的短片,评论区也能冒出一大堆留言,甚至有人吵了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各有各的观点。

社交媒体让我们觉得,对任何事都要有想法,而且要让全世界知道。举个例子:老婆婆跌倒了?赶紧转发给朋友群,表达感受,顺便骂一句“谁让婆婆跌得那么重?”政府宣布新政策若对自己不利,就立刻发泄不满。

当你发表看法后,可能会产生一种满足感:大家看到了你的观点,还有不少人附和。这时若有人提出不同意见,人往往会反驳,结果变成你一言、我一语。原本是关于事情本身的讨论,最后却演变成“谁骂得更凶”的比赛。事情的真相反而被丢到角落里。争论越吵越烈,重点早已不在政策或事件本身。

这样的表达,值得吗?如果我们少说一点,或许能更深入理解事情,对社会也更有益。很多时候,真正受影响或受伤害的人——老人、孩子、受灾的家庭、边缘群体……反而沉默不语,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力气在网上争辩。他们的感受才是最该被听见的。可是,在大家的喧嚣中,他们的声音越来越小,甚至被忽略。久而久之,这些沉默化成埋怨,变成隔阂,让社会更难彼此理解。

或许,聆听是理解差异、修复裂痕的第一步。越是喧哗,越须要安静地聆听。下一次,当你忍不住想急着发表意见时,不妨先静一静,听一听。也许,当我们耐心聆听时,会发现事情并不是非黑即白,也许,我们终于能听见那些真正值得被听见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