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大三在京都大学交换期间,我探访艺术圣地——香川县直岛。草间弥生的黄南瓜和众多美术馆固然引人注目,但真正让我重新思考旅游本质的,却是一个别样的美术馆——“濑户内「」资料馆”。

这个展馆由艺术家下道基行创立,旨在与居民及多方合作,呈现岛史与文化。当时的展览展出的是马来西亚艺术家林猷进的作品,讲述直岛上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和故事。我被这些作品深深吸引:身为游客,我几乎忽略岛上除了艺术地标,更有充满生命力的居民日常。这一体验,让我触及超越社交媒体滤镜的、直岛更真实的“后台”面貌。

这令我反思新加坡的旅游形象。日本同学听到我是新加坡人时,一般会表示听过鱼尾狮,或提起他们印象中的新加坡是很繁华、发展迅速的国家。新加坡的这一面确实让国人引以为傲,但大部分新加坡人的日常生活并非如此。我们生活中的店铺、巴刹、不同种族的传统游戏或艺术等,是充满“后台”生活气息的地方,却未被纳入主流的“前台”旅游叙事之中,这无疑是一种遗憾。

然而,将“后台”日常生活纳入旅游视野并非易事。很多国家因过度旅游而发愁,大量游客的到来,既扰乱秩序,又使旅游景点及公共交通变得过度拥挤,引起很多当地人的不满。不仅如此,正如社会学家所警示的,过度旅游可能导致文化表现趋于舞台化和商业化,反而削弱地方的真实性(authenticity)。新加坡虽未至此,但如何在推广深度体验与避免居民生活受扰之间取得平衡,如何在展示与保护之间找到临界点,是须要谨慎规划的课题。

因此,居民日常生活是否应成为旅游的一部分?答案或许是肯定的,但关键不在于简单地将游客引入生活区,而在于如何以尊重为前提,通过创新的策展(如直岛范例)、社区合作与可持续规划,将“后台”生活转化为有深度的、互利的旅游体验,让游客不再是浮光掠影的看客,而是能短暂窥见并理解另一种生活脉络的参与者。

(作者是伦敦大学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