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社会都不缺少善良的人,因为诚如孟子所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善的种子在每一个人的内心,与生俱来,重点是等待浇灌、孵育,使它发芽茁壮,让人人感受得到。所以爱因斯坦说,世界不缺少善意,缺的是把善意付诸行动成为善行的人。把人内心的善意转化为善行,使得社会上的弱势者受益,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需要很多条件的。

最主要的是社会的氛围和环境。如果一个社会普遍弥漫自私自利的风气,比较无私的行为表现容易被人嘲弄,或者,例如好心帮助人却反遭勒索,搞到自己一身蚂蚁,这种社会注定成就不了善良的事业,孕育不出各种善果。

只有社会人心普遍愿意认可善行,法律和政治都愿意对善良的行为予以支持,善良才能从人心孵化,落地成为善果,整体社会才能受益。庆幸我们的社会一直有悠久的行善传统,但这就像种花,必须一代一代接力用心浇灌,不让它在人心中枯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