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旅游业欣欣向荣,鼓舞人心。今年首九个月,我国就已接待1290万人次旅客。游客蜂拥而至,不仅是对新加坡这座花园城市的认可,更是对本地经济的显著贡献。

然而,游客来自不同的成长环境、文化习俗与法律体系,自然会将既有的行为模式带入我国。近期我目睹两起涉及新加坡货币的不当行为,令人深思,也暴露在快速增长的旅游人次背后,我们所面临的文化教育与规范引导的缺口。

其中一件事发生在我陪同外国官员参观南洋理工大学之时。在华裔馆一楼入口处,设有一个供游客自行压印纪念章的钢印机。这本是一项善意的纪念服务,我却眼见有游客拿出新加坡两元纸币,用钢印机在货币上压出一枚印模。

虽未能及时阻止,我立即上前友善但郑重地提醒他们:根据新加坡法律,在任何纸币上进行印刷、盖章或以类似方式书写、压印任何标记,均属于损毁法定货币的违法行为。一旦罪名成立,可面临高达2000元的罚款。游客立即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面露愧色,表示懊悔。

要杜绝此类事件重演,我想管理方可采取更主动的预防措施:

一、设立清晰的警示牌:在钢印桌上方,以中英文明文提示,告知损坏新加坡货币是违法行为,并表明后果。

二、提供替代品:南大可提供印有校徽或地标性建筑的纪念卡片、书签等硬质纸张供游客压印,既满足“打卡留念”的需求,又有助于消除使用纸币的动机,更可让游客留下深刻记忆。

另一起事件发生在滨海湾花园的巴士候车处。炎热的天气令一名男游客汗流浃背,拿出一张5元纸币,多次在额头上刮拭汗水。我当下瞠目结舌,迅速递上纸巾,并低声提醒他,这既不卫生,也与爱护国家货币的理念相悖。

货币是国家信用的象征,亦是公众频繁接触的流通介质,理应得到适当的尊重和维护。这种将纸币视为普通工具、任由污损的行为,反映的是对当地法律和文化习俗的隔阂。

对于随团游客,本地旅行社有责任与组团方充分沟通,将新加坡法律规定和文化禁忌清晰、明确写入《出团说明书》,并告知相应的法律后果。

对于日益增加的自由行客人,除了官方在机场、景点设立多语种提示外,我们的公民和一线导游更应担负起友善提醒的责任。这种主动引导,不仅是避免游客触法的善举,更是展现新加坡公民素养的契机。

尊重一个国家的货币,是对这个国家的主权和文化的起码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