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份教育调查揭示教师的工作压力与倦怠问题。若镜头下移至学前教育现场,情况更令人心疼。幼教教师从晨光开始——7点前迎接孩子,傍晚近5点方能离园。教学、照护、沟通、布置环境、记录观察,一环接一环。

表面上看,许多中心设有“文案准备”与“午休”时间,但现实往往事与愿违。这些空档常被会议、家长沟通或突发事件占据。所谓的午休,也许只是10几分钟匆匆扒饭,再回到岗位。长期“假性休息”的累积,消耗的不仅是体力,更是教师对教育的热情。

幼教教师不仅教书,更是情绪调节者与关系维护者。他们既是孩子的安全基地,也是家庭与机构之间的桥梁。这些角色的落实并不轻松:教师要在孩子的哭闹中保持微笑,在家长质疑中维持专业,在团队分歧中寻求和谐。尤其在多语言、多文化的社会里,他们还须平衡不同家庭的育儿观与沟通方式。

对华文教师而言,挑战更重:既要承担语言教学,还要面对部分家长对华文学习兴趣下降、课程难度与实用性的双重质疑。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兼顾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承,并保持课堂趣味与学习成效,需要极高的创造力与耐心。

在如此环境下,教师不仅要懂教学法,更要懂沟通、懂情绪、懂文化。这种跨语言、跨文化的情感劳动,是新加坡幼教行业独特且艰巨的一部分,也最需要制度、团队与社会的理解与支援。倦怠,并非懒散,而是长期投入后一直无法恢复的疲惫。幼教人不禁自问:我还在从事真正的幼教吗?我是否被杂事吞噬,失去了最初的喜悦?这份疲惫,并非个体问题,而是制度与文化的共同结果。

政府近年来陆续推动改善,例如让中心转为五天工作制,这是积极的信号。然而,当“制度上的五天”遇上“实际上的超时”,问题依旧。若没有对工时密度的重新设计、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关注、对团队支持系统的强化,休息日仍只是象征性的调整罢了。真正的改变,须从理解开始。家长的体谅、管理层的支持、政策制定者的倾听,都是教育者重新获得力量的源泉。教师需要的不仅是一句“谢谢”,更是一份被尊重的专业时间:能安心吃完一顿午餐,在休息时不被打扰,在需要时请假而不被内疚感追赶。

教育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真诚的陪伴。幼教人的热爱,正是孩子成长最初的温度。倘若社会继续以高负荷与隐形加班换取这份温度,终有一天,再烈的火焰也会被耗尽。幼教工作者并非无穷尽的奉献者,他们需要被理解、被支持、被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