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女在今年8月迎来13岁生日。对她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生日,更是一个盼望已久的里程碑——因为在多数社交媒体平台,13岁是可以合法开设账户的年龄。

在她12岁那年,我们就约好,只要她一满13岁,我会允许她注册自己的社媒账号。那时,我觉得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毕竟她的同龄朋友,有许多都在小学阶段有了账号。

今年初,我通过国家图书馆的Libby应用略读《焦虑的世代》(The Anxious Generation)一书。虽然未能读完,但书中提出的观点让我印象深刻。作者指出,当成长过度依赖虚拟互动,孩子的大脑与心理发展将面临深远影响。

女儿13岁那天,满心欢喜地来找我,说已经想好第一个贴文的内容,准备和朋友分享。我却告诉她,希望她能延迟开设账号。那一刻,她的失望溢于言表,我们就此谈了很久。我向她解释,一旦踏入社媒的世界,她接下来的成长将可能受到怎样的影响。她虽然不太高兴,却也耐心静静地听完。

最后我告诉她,我不会强行禁止,只希望她给自己一个星期考虑。若一星期后她仍坚持,我不会阻止,毕竟这是一年前答应她的事。一周后,她对我说会听我的,不过希望14岁生日那天,我可以给她设立账号的机会。

她的懂事令我欣慰,但我也明白,在目前的制度下,只要年满13岁,她其实随时都能注册账户,而我无权干涉,只能尝试以理服人。

如今,她仍然通过WhatsApp与朋友保持联系,但更多时间用于阅读、在客厅看电视,或用“多邻国”学习外语。我偶尔也会担心:没有社媒,她会不会觉得被排除在外?会不会出现所谓的错失恐惧症(FOMO)?幸好,她仍然和几位要好的朋友感情深厚,在现实生活中维持着自然而真诚的友情。

然而,我仍不断反思:这样做会不会侵犯孩子的权益?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总得做出某种取舍。越来越多研究都已揭示社媒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冲击:成瘾、焦虑、抑郁、自我形象扭曲……这些问题不容忽视。

近年,一些社媒平台陆续推出家长监控机制,允许父母设定使用时限、查看关注对象或管控内容。这样的措施固然值得肯定,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只是亡羊补牢。父母的监管毕竟有限,孩子总有办法绕过系统,或者在朋友的账号中“共享世界”。

身为家长,我不希望剥夺孩子想探索这个世界的权利,而是希望他们能更从容地走进社媒那片天地。倘若能把时间点延后,也许父母就不必在“制度的许可”与“内心的不安”之间左右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