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报,看到一名退休妇女误信自称“美国华裔”网友的投资骗局,前后借出132万元,协助对方承包”新加坡上市公司在马来西亚的工程”。不料巨款一转手,对方立即失联,她被迫变卖公寓还债。

几个月前,一位朋友也遇到类似情况。他先说亲戚急需用钱,后来又称自己资金周转不灵。平日里他一向节俭,我直觉那些文字不像出自于他本人。追问之下,他支支吾吾,最后从另一位朋友口中得知他果然被骗了,是被对方要求发短信向亲友借钱的。

这些案例让人反思:现代社会越来越多人隔着屏幕建立关系。社媒上网络骗子靠精心打造的“成功人士”形象与动人故事,轻易博取信任。他们精准掌握人性最柔软的部分——孤独、渴望被理解、想改变生活、期待幸福,然后以“关心”之名设下陷阱。

与此同时,人们与人工智能(AI)互动的现象也日益普遍。AI能回答问题、整理资料,甚至“倾听”人们的心声。然而,当我们把太多情感寄托在AI上时,也可能逐渐疏远现实中的人际关系。我也曾与AI分享想法,它总是顺从、有礼貌地给我回应,从不忤逆我。但我明白,AI并不真正“理解”我,因为它没有情感,只能模拟同理心,却无法给予真正的共鸣。

生活在高压时代,许多人不愿把情绪负担加在亲友身上,于是选择把心事倾诉给AI,或是陌生网友。网络骗子正是利用这种心理空隙,让人卸下防备。

我有一位认识近15年的单身英国朋友,目前经营三家公司。有一次我半开玩笑地问:“你不会也被网络骗子盯上吧?”他笑着说:“只要我不回陌生人的信息,他们就没机会跟我谈感情,更别提要钱了。”

或许,这正是最简单也最有效的防线——不回应陌生人,不让AI或网络骗子取代真实的人际连接。在虚拟世界里,我们须要学习的或许不是如何聊天,而是如何更清醒地守护自己。又或许,也该把时间留给身边的人,去进行真诚的交流。毕竟,只有真实的陪伴与理解,才能滋养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