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是阅读书籍,无论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它都承载着系统化、深入的思想表达。然而在今天,知识的入口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样。有声书、播客、纪录片、科普式短视频,以及层出不穷的线上课程,让我们不必再坐在书桌前翻完整本书,也能快速理解一个概念、掌握一项技能。越来越多年轻人不再主动走进图书馆或书店,而是打开手机,在“YouTube大学”里学习历史、心理学、修图、剪辑甚至编程。阅读,尤其是深度阅读书籍,正在逐渐被视为一种不够“高效”的方式。
这样的转变并不难理解。当知识以声音与影像的形式迅速传播时,阅读所需的时间、专注和耐心,似乎成了一种额外成本。在通勤路上听一章有声书、睡前看一个五分钟科普视频,比面对厚重又晦涩的书籍来得更轻松直接。在一个讲求速度的时代,人们自然会选择最省力的道路。
但这是否意味着阅读的价值正在消失?我并不这样认为。
我始终相信,一个人之所以还没有爱上阅读,并不是因为书本本身乏味,而是他还没有找到阅读的理由,没有发现文字所能够带来的思想冲击与情感共鸣。阅读从来不是目的本身,而是一种通向知识、思想和世界的方式。如果一个人能通过视频、播客、纪录片等不同形式获取知识、拓展视野,这并不冲突。因为阅读真正的意义不是翻动书页,而是理解与思考。
新时代的知识形式不是阅读的对立面,而是它的延伸。有声书把文字变成声音,让忙碌的人重新接触思想;播客让思辨与对话在耳畔发生;短视频虽然碎片,却点燃好奇心与探索欲。所以,不阅读书籍并不代表拒绝知识,不翻书页也不意味着浅薄。真正重要的,从来不是用什么形式学习,而在于是否持续学习。
然而,阅读仍然拥有其他媒介所无法取代的价值。它提供一种慢下来的空间,让我们有机会在文字中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它训练逻辑、专注与思考的深度,是碎片化内容很难带来的。
因此,在纷繁的选择面前,我们不必为阅读辩解,也不应否定新的学习方式。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同时保留思考的习惯与对知识的敬意。
知识的获取方式可以改变,但对世界的好奇与思考的深度不应失去。读书也好,听书也好,看视频也好,只要我们不停止理解、提问与反思,每一种方式,都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阅读。
(作者是共和理工学院三年级数码设计与开发系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