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义顺组屋发生的骇人命案,据报道起因在于上下楼层邻居的噪音纠纷。悲剧发生,两个家庭被毁,活着的亲人特别是两个年幼的孩子,如何在惊恐的心理负担中度过没有母亲的余生,想想就不寒而栗。
这一切都是源于邻里噪音。噪音可大可小,后果可轻可重。楼上邻居大力拖拽木椅桌凳、摔门,传到楼下,有的是特响的咚一声,有的是拉长的吱吱声。发生在白天,可以不在乎,只要不是一再重复,不太可能计较。但若是半夜三更熟睡之时,被突然惊醒,小的后果是再也无法入眠,第二天喝杯咖啡或浓茶就可撑过去。但第二天若是小六会考,或者找了几个月工作才等来的面试,或是去医院做生死攸关的手术,被吵醒的后果难料,难免心生怨气。楼上邻居却可能毫不觉察,因为他们习以为常。
如果说上面举例的噪音尚有可控方法,比如当面沟通、调解,可以逐步减少,慢慢改善,那来自小孩等噪声却是很难控制的。刚出生的小孩往往在夜深人静时哭闹,是无意也是不可控的;稍大些,天性活泼,放学回家玩乐打闹,管束到完全不发出声响是不可能的。
邻里还有另一类噪音:电单车或汽车深夜呼啸而过,吵醒整个社区;还有每天清晨垃圾车定时开到。电单车和汽车发出的噪音有法可依,假以时日必定可以消除。垃圾车为社区服务,一日不可或缺,有点噪音也是情有可原。
所以,我们得认识到邻里噪音存在多样性与复杂性,并没有单一的一劳永逸方法,可以把各种噪音问题都解决掉。
现行社区纠纷管理框架提供一条有效途径,邻里纠纷可以通过自愿调解、社区调解,上升到邻里纠纷仲裁庭作为最终解决办法。律政部兼交通部高级政务部长穆仁理10月14日在国会上提供的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4年,邻里纠纷仲裁庭共收到约670件与噪音有关案件。显然,上述框架没能有
效阻止义顺命案的发生。政府也从今年4月起设立新的社区关系处,授权它介入和调查邻里纠纷,包括与噪音有关的严重邻里纠纷。
有法可依,加强执法力度必然会改善邻里噪音纠纷的处理效率,但是都在纠纷发生之后。有没有预防或者减少它们发生的办法?比如提升房屋地板和天花板的隔音功能?现代建筑材料与科技必然有不错的解决方案,当然会增加一点建筑成本,但较之它能带来的效果,减少邻里纠纷,增进社会和谐,是值得建屋发展局研究的一个方向。
比如,在预购组屋时,提供双层玻璃窗设计的选项,并提供组屋装修加装第二层玻璃窗的指导原则。双层玻璃窗不仅有效隔绝外部噪音,而且提升隔温效果,对越来越多的冷气族而言,还可以节省电费。
诚望社会广开言路,广集思路,减少邻里噪音,打造安宁社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