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是传统社会所倡导的一种理想人格,朱熹将君子解释为才德兼备的卓越人才,正所谓“君子,才德出众之名”。在儒家学说中,无论是仁、义、礼、智、信,还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为人处世的伦理和规范,最终都会汇集、沉淀、融入到一个理想人格,也就是“君子”身上。它既重视人格的完整性,又强调道德对人格的基础性作用,反映了世人对道德价值追求的共同愿望。
正因为此,上世纪80年代,李光耀政府在倡导、推行儒家思想时,亦将君子人格理想引入中学教科书,鼓励学生积极修养品德,争做君子。在后李光耀时代的现代社会,我们是否还需要倡导君子人格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应对当下乃至于未来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因而有必要重新梳理一下近40年前在新加坡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的“儒家伦理”课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