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刘心武在1977年创作的小说《班主任》,揭露了一代人内心的伤痕。小说主人翁张老师是一个有威望的班主任,在看到班上孩子受到社会流毒迫害而导致心理扭曲,他深沉地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这个呐喊,虽然是1977年作者的呐喊,但是身处21世纪的我们,何尝不也在心里的某一处,发出同样的诉求?

今年7月19日,本地某校园内发生了震惊全城的命案,一时引起了各方对于校园安全与青少年“心理韧性”(mental resilience)的关注。自九一一恐袭事件以来,我国教育部已加强了学校的保安措施,校园内更定期举行各类演习,以提高师生群体应对危机的意识与能力。

校园命案的发生,是否就意味着这些措施存在着疏漏与不足呢?从许多网上评论来看,似乎不少人抱持这种观点。日前有关当局宣布,将增加校内辅导员人数,以及提供给老师更多相关辅导训练,以期能够及早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避免不幸事件再次发生。这些都是在防范措施方面寻求问题的解答,虽然无可否认会起到一定成效,但追根究底,问题的根本似乎仍未得到正面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