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去探望移民澳大利亚的妻舅。妻舅说,他们通常在周末准备好一星期的午餐,放在冰箱里保存,平日便在公司加热食用。我想这在高收入国家,应该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生活习惯,因为在外吃新鲜烹煮热腾腾的一餐,价钱相当高。如一碗叻沙就要15元。普通受薪阶层天天吃是受不了的;较为经济的选择,便是自己准备便当或吃快餐。

我30多年前第一次到伦敦时,便对普通中餐馆的一盘叉烧饭就要15元感到惊讶,当时本地一盘叉烧饭顶多也是2元。我当时在伦敦便只能吃麦当劳或肯德基等西式快餐。当时,这些快餐在本地还算是时尚餐饮,在外国却是一种经济实惠的平民食品。今天我们已经是高收入国家,却还能到处吃到3元一盘的叉烧饭。

难怪国际著名旅游指南会宣传新加坡只要2美元,便能在外享受热腾腾的一餐,这在高收入国家是罕见的,而小贩中心便是廉价熟食的代表。我在拙文《成本是小贩中心核心课题》(《联合早报》3月11日)里,提出了小贩中心能在本地生存下来的原因。其他高收入国家的市场无法提供廉价熟食,主要还是因为人力成本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