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屋的存在,与新加坡强调环境卫生、讲究公共行政管理效率、迈向社会包容性和资讯科技现代性的国际形象格格不入,甚至形成极大的反差。当举国上下都在努力朝向一个温情人文生态迈进的时候,垃圾屋的存在,不禁让人产生一种对此社会问题束手无策的冰冷与无奈感。
从过去的报道和评论,我尝试归纳出几个与垃圾屋有关的关键词。第一个是“独居”。
《联合晚报》2014年9月1日报道,时年83岁的红头巾吴妹仔的一房式的租赁组屋堆满了杂物;大件的有两台缝纫机、好几个坏了的风扇和时钟、上百个铁碗铁碟、易燃香烛,以及大大小小的塑料袋。杂物堆里只留下两条路,一条通往床铺,另一条通往厕所。屋内没地方可坐,她吃饭作息都在床上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