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亚历山大医院发起“嚼对毫吃”运动,派出语言治疗师,训练ABC砖厂熟食中心和亚历山大村美食中心的17个档口的小贩,教他们如何以切块、碾碎和搅拌成泥的方式处理小贩美食,帮助吞咽困难者享用。
读到这篇报道时,我不禁想起过去家中长辈因为牙齿脱落,或者吞咽有困难,须要出动小剪刀帮他们处理的情况。这样的一把小剪刀就是长辈的另一副牙齿,为人子女者细心加工食物,是孝心的体现方式。
场景改换成小贩中心,这一工作改由摊贩来做的时候,突显的却是小贩中心浓浓的人情味。
尤其是参与计划的小贩中心位于女皇镇一带,是本地的“老区”之一,乐龄居民比率很高。老人咀嚼功能退化,或者有吞咽困难时,还能品尝到自己吃了一辈子的熟悉滋味,这对他们来说,是维持生活质量的一种方式。
人们在外堂食得摘下口罩,是被病毒感染的高风险活动之一。所以自从冠病疫情去年暴发以来,只要政府决定“踩刹车”控制社区病例的传播速度,堂食就会首当其冲。
但是一些年长者习惯在咖啡店或者小贩中心坐上一整天,这些场所除了解决三餐,也是社交的重要场合,满足的是他们的心理需要。这也是为什么一些老街坊老邻居,就算搬离了原本的居所,也会坚持要不时回去参加聚会。
我也听一些街坊说过,如果有常客连着几天不出现,就可能是家里出事或者身体不舒服,这时候老朋友就会结伴上门探望。
在各个邻里经营多年的小贩,也有他们的“特异功能”。一些熟客到场之后,只须交待一声:“老样子”,摊贩就知道要为他们准备什么样的食物了。
摊贩和食客之间存在默契,也难怪当局打起了小贩的主意。未接种疫苗者完全不准堂食之后,摊贩虽然不用主动检查食客是否完成疫苗接种,但政府希望摊贩能够帮忙提醒未接种疫苗的熟客去打针。
我也相信,一些原本不愿意接种疫苗的长者,会为了能够继续和老朋友“喇口羔呸”,而改变主意。这就是人情味的力量。
两个月前,我向在厦门街熟食中心经营“郭亚吟潮州粿汁”的郭锡江,了解市区小贩在疫情中所面对的挑战时,他说自己原本星期六休息,但是为了有一天生意算一天,所以一个星期开足七天。
他也说,星期天“我的熟客会来”,所以就算是没有人上班,他也会开档。
当时的我没有太在意这句话,但上个星期天我却体会到他这么说的含义。
厦门街熟食中心10月11日起关闭三个月装修。为了不要错过这个古早味,我上个星期天到那里吃了个午餐。为了准备装修,小贩中心多数的档口其实已经暂停营业,招牌也用塑料纸封了起来,免得弄脏。
郭锡江的档口前排起了长队,堂食或者打包的都有。一些顾客打包的分量之多,让我忍不住问他们是不是想打包三个月的分量拿回去慢慢享用。我排队的时候看了一眼,郭锡江比平时更忙,但有这些熟客的支持,隔着口罩也能看到他的笑脸。
原来那碗古早味粿汁,最重要的配料是人情味。
作者是新闻中心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