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善高:新加坡——回教少数社群成功的灯塔

字体大小:

纵观回教历史,学者发现回教少数社群和多数社群和平共处的范例不胜枚举。

阿比西尼亚(Abyssinia,即今天的埃塞俄比亚)的早期回教移民,以他们在基督教国王尼格斯(Negus)的宫廷中的优秀品格而闻名。即使回教徒在麦地那(Medina)找到了安全的避难所,许多人仍然留在那里。

另一个早期回教徒移居的地方是中国。我在访问泉州时就看到了这方面的证据,那里保存着许多古代的回教徒墓碑。据历史学家记载,公元650年,萨哈巴·赛义德·本·阿比·瓦卡斯(Sahaba Saad ibn Abi Waqqas)作为第三代哈里发奥斯曼·本·阿凡(Usman Bin Affan)的使者,出使高宗统治时期的唐朝。

在明朝时期,回教少数社群蓬勃发展,并迎来了黄金时代,他们的回教堂更是采用了中国设计。明朝开国皇帝的将领中,有六位是回教徒。一位杰出的人物是著名的航海家郑和。明朝末年,忠于明朝的回教徒米喇印、丁国栋和盟友土伦泰(Turumtay)与满清打了最后一场大战,最终与10万名士兵战死沙场。此外,中国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广州的清真先贤古墓,就有一座纪念“回教三忠”的衣冠冢。

尽管情况千差万别,但这些早期的少数社群突显了,如何不断培养信任和同理心的价值观,以实现共同的未来。

然而,在奥斯曼帝国灭亡约200年后的今天,人们对回教少数社群该如何在现代世俗国家的多元社会中生活及践行信仰,仍然没有达成共识。

一些人觉得,必须在宗教原则和世俗价值观之间做出选择——要么完全接受世俗原则及世俗社会的生活方式,要么全盘否定世俗价值观。

有用的榜样

在此背景下,我认为新加坡为回教少数社群如何能够适应现代的都市社会并欣欣向荣,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榜样。

新加坡人誓愿不分种族、言语、宗教,团结一致。我们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共同原则,使每个社群能够弘扬各自的文化,并为共同利益调整自己的习俗。

新加坡宪法是我们的世俗契约,并构成了我们社会契约的三大支柱的基础。

第一根支柱是公正和平等,它确保政府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并根据唯才是用原则分配公共产品和制定政策。这促进了信任,因为每个人都受到公平对待。

第二根支柱是自力更生。个人有责任照顾好自己。这使社会中的个人之间产生了信任,因为“各尽所能”和“各尽其责”是为了共同的利益。

第三根支柱是一个团结和谐的多元宗教和多元种族社会。特别是,通过建立对同胞的尊重、关怀和关心,在多数族群和少数族群之间建立信任。

多元文化主义为建国基石

我们的开国元勋将多元文化主义确立为建国的基石。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当新加坡被迫独立时,原本占人口多数的马来人/回教徒变成了少数,而占少数的华人则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多数。

为了缓解当时的种族和宗教紧张局势,建国总理李光耀在1965年8月9日说:“新加坡将成为一个多元种族的国家……这不是马来人的国家,不是华人的国家,也不是印度人的国家,而是属于每个人的家园,不论语言、文化、宗教,一个人人平等的地方。”

这标志着我们开始寻求促进社会融合,而这绝非易事。政府必须通过公共政策、法律和基层倡议,谨慎而渐进地团结国民。这使得各种族和宗教社群可以保留他们的传统,同时扩大公共空间。

我们将公共住屋、学校、工作场所、公园和游乐场打造成公共场所,为不同社群创造互动交流的机会。

例如,政府推行种族融合政策,以确保不同族群在公共住屋生活在一起。否则,我们可能会生活在种族飞地,就像你在其他国家看到的情况。

英语成了我们的工作语言,而不是华语、马来语或淡米尔语——尽管华人占人口的多数。国民服役将来自不同社群的男性融合在一起。

我们还有保护少数族群的保障措施,如少数权利总统理事会(Presidential Council for Minority Rights)。

今天,我们能够在新加坡享有种族和宗教和谐。然而,这种和谐既不是必然的,也不是永久的。

在过去,我们专注在国内,即如何包容彼此,不过度地争取自己的权利并相互尊重。

今天,我们所处的环境已大不相同。外部事件会影响我们彼此的相处之道,并塑造我们的种族和宗教关系。我们也更容易接触到社交媒体上分享的信息。

如果任其发展,这些趋势将逐渐侵蚀几代人建立起来的信任。这就是宗教和种族和谐必须不断加以巩固的原因。

回理会举足轻重

在新加坡,值得信任和精益求精的宗教机构,是引导回教社群的一个关键因素。

我们稳步培养了一批宗教学者。他们在回教传统方面受过良好的培训,能根据国情敏感地处理本地回教社群的需求。

回教徒通过相当于国家法规的立法,来实施以伊斯兰原则为基础的家庭和财产管理(回教继承法(faraid)和回教公益基金(wakaf))法律。

《回教法执行法令》(Administration of Muslim Law Act)促成了新加坡回教理事会(MUIS)的成立,它负责监督回教堂和回教学校等宗教机构。回理会在各种问题上为回教社群的社会宗教需求提供指导和支持。

本着相互理解的精神,回教堂控制回教祈祷召唤(Azan)的音量。礼尚往来,回教堂和其他宗教场所一样,都建在我们的多元种族住宅区内。

这些措施加起来有助于实现持久的和平与和谐。这反过来又使每个人,包括回教社群,都能从新加坡的进步中受益。

政府会不时作出调整,以应对各宗教社群不断变化的需求,同时也维护他们之间的和平与善意。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几十年来的宗教间对话,促进了信任和凝聚力。

回教社群须做出贡献

新加坡的做法为占世界回教徒人口五分之一的其他回教少数社群,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我们一样,他们中的许多人生活在多元化的现代世俗国家。

当世界出现新的不确定因素和挑战时,这些回教社群一般首当其冲。但在回教历史和传统中,通常没有先例可以为他们提供指引。他们的经历也与回教徒占多数的社会截然不同。

这些回教少数社群必须有能力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同时能够秉持他们的信仰,就像新加坡的回教徒一样。

新加坡回教社群对这场疫情的反应就是一个例子。回理会及其宗教领袖迅速调整了回教习俗,以保护社区免受冠病的危害。我们暂时关闭了回教堂,推迟了朝觐,并在开斋节期间实行安全社交距离措施。

这些决定对回教社群来说是困难的。然而,在回教和社区领袖站出来解释并缓解信徒的担忧后,回教社群接受了这些决定。

这说明了当回教少数社群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奉行自己的宗教信仰时,回教领袖如何帮助他们找到信念和慰藉。

这种指导不能仅仅基于临时的紧急情况,也不能将自己的信仰和做法强加于人。它还必须与作为同胞的多数族群实现和平共处。

总而言之,新加坡推行的模式证明,回教少数社群可以在多元文化的世俗国家中蓬勃发展;这为其他像我们这样的国家,树立了一座灯塔。

我们能够并将继续成功地打造一个“成功的共同体”,一个不分种族、语言或宗教的新加坡。

作者是主管回教事务的社会及家庭发展部长兼卫生部第二部长

本文节录自作者在新加坡回教理事会于11月6日举办的第二场“成功社群国际会议”会前网络研讨会上发表的演讲辞,全文请浏览https://bit.ly/3wBEir4

黄金顺译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