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我和几位女中学生闲聊时得知,她们班上的同学修读高级华文,目的多是上高中时可免修华文。中三那年,她们班考O水准华文,几乎全得A,足见学习能力不赖,可惜多数为考而读。我想起当时与一名政治圈的大学学长侃大山,他问我假如华文是选修科,会有几人修读?我估计好歹总会过半,他笑说:这么乐观?
冷待母语的心态,早已不是秘闻。华文教学前线的专家和老师,深有体会。多年以前,媒体不止一次刊登了会考甫结束,学生焚烧华文课本的新闻,引人争议。这类动作,潜藏着怎样的心态?可玩味。
1980年代,要是会考成绩欠佳,华文往往让人随手拈来,成了校园里口沫推诿的代罪羔羊。出洋留学,不时也有人以母语拦路为由。当年移民他国的数据透露,人们远走他乡,华文是颇受青睐的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