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六中全会刚刚通过的第三份历史决议,成功地保留了中共百年历史的整体性、连续性和几乎全部正遗产,展现了中共的丰功伟绩,点明了它的历史使命。在40余年的争吵、摸索和摇摆后,为“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打下了基础,为到本世纪中叶的民族复兴大业规定了路线,画出了蓝图,制定了行动纲领,并确定了习近平在这个过程中的核心地位。

作为一个近期蓝图和行动纲领,它也许够用了,能够达到起草者想要达到的目的。但同第二份历史决议一样,它的过渡性特征明显。首先,它全面总结了成就,但基本上回避了党史中的挫折、缺点和灾难。这就为今后的争议再起埋下了伏笔。这恐怕反映了起草过程中有被压制的不同意见。

其次,它的成本太高:它使中国已经急剧恶化的国际环境定型持久,因为它勾勒出的政体性质和运行远景,并不被主流国家认同和接受。它也反映了国内的共识不足,在此基础上很难将中国和中华文明推向能够达到的高度。真正达成全党全民共识,恐怕还要一个复杂的过程,凸显了第四份决议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