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米油盐涨价是个常青课题,是压在各地民众心上的石头。最近,全球抗疫之战未了,东欧突然掀起一场大战,加剧供需失衡的困境,推高油价和各类物价;向来就很敏感的通胀问题,现在是一触即热的舆论焦点。

在新加坡,涨风四起之下,互不相识的一众网民,在留言区遇上了,在互称兄弟姐妹之后,便热烈交流起来;先说点国际风云,再说国内市道行情。岛上东南西北各角落,所刮起的涨风走势,各路网民一一报上:某个邻里一杯咖啡起价两角钱,另一邻里的酿豆腐起了五角钱;彼此互诉无奈互道珍重,仿佛同是天涯沦落人。

善心网民也不忘有福同享,分享省钱lobang,报上自己坊间廉价美食。市道行情不论怎么变,坊间始终还有小贩,数十年如一日,守着摊位也守着“建国价”。有的一杯咖啡只卖七角钱,有的一碗肉骨茶还卖两块钱。这些小贩顾念的是街坊老顾客,不忍将上涨成本转嫁给建国一代和立国一代。他们分布在租金偏低的老区,勉强承受着通胀的压力,用一句时髦的官话,就是“可持续性”备受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