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密克戎成为主流毒株,越来越多国家放松管控,而中国疫情蔓延让许多市民体验到管控带来的不便。舆论界出现“共存”与“清零”以及“科学”与“政治”的讨论。一些防疫工作者提出“奥密克戎等于大号流感”的论断,主张“共存”甚至“躺平”,由此否定动态清零。动态清零是基于中国国情和制度的经验总结和系统集成,但应有完整准确的理解。

第一,性质上,既讲政治,也讲科学。一些文章认为奥密克戎无症状多、隐匿性强、传播速度快、致病性下降,很容易治疗,讲科学就是要承认这些特点,放弃成本大、收效低的动态清零。如果仍然坚持,只能是刻意凸显制度和文明的比较。从科学角度,奥密克戎致死率低,但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造成的死亡总数并不少,与之前毒性更强的德尔塔相比差别不大。这里选择以文化心理、生活方式与中国接近但医疗资源更丰富、疫苗接种率更高的韩国作为参考。

韩国5200万人口,宣布动态清零后,确诊人数最高日增超过60万,至今已确诊超过1700万人,占总人口三分之一;每天死亡数十到数百,至今已2.3万人去世。假设施行同样强度的管控甚至更严格一些,放开后中国会死亡多少,又有多少医疗挤兑,其实不难推算。也有部分人士认为,“与病毒共存”也可继续执行某些限制措施,譬如接种疫苗、戴口罩、测体温等,这样死亡数字会减少很多。然而这只是干预变量,很难精确估算。譬如疫苗接种就不单单是科学问题,而是涉及公众心态,组织和推动的过程,这需要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