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中国疫情防控“清零”政策,引起海内外媒体及网络出现各种批评意见。从吉林省疫情防控采“全城静默”,上海出现“暴力抓人隔离”“暴力入户清消”,当前中国防疫政策不仅没有改变清零基调,且在具体执行上更为严厉。赞成者认为,这是基于民众健康生命为首要考虑的表现;反对者抨击这不仅造成供应链中断、失业率攀升、经济增长下降,尤其是付出巨大代价,限缩公民权保障。
去年中国疫情防控成功,及成为全球10大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增长的国家,体现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对于西方民主国家更是展露出制度优势。在“新型举国体制”投注大量防疫资源之际,基于中共二十大召开前“稳定压倒一切”,铺平总书记习近平第三任任期应无悬念。但若在疫情治理政绩有争议下就任,难免损及政权与领导人威望,减少社会对党国体制及习核心之支持与认同。
然而如此一来,难免产生下述问题。首先,公民社会欠缺自主性及产生寒蝉效应。在中国网络上抗议“清零”政策并非易事,民众试图以别出心裁方式避开网络审查,表达对“清零”限制之不满。这些网民相互发挥创造力,以隐晦方式表达政治不满。“新型举国体制”对互联网保持密切关注,审查人员删除大量对“清零”政策之批评言论,以捍卫党国体制所采取具“政治正确”的疫情防控战略。但这种做法必然激起民众质疑资源投入与防疫效益产出,不符合比例原则,又压制公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