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华人社会中,因方言与华语使用引发争论、对母语定义概念模糊不清的现象,相信只会在新加坡看到。这是新加坡自独立后,在维持一个多元社会前提下,推行以英语作为全民共通语言,同时要保存母族语言文化所导致的。回顾这场50多年前便展开的教育与语言改革,不难看出它由始至终,由一个经过深思远谋、精心设计的长期计划,在社会多个层面分阶段策动的轨迹。

今天,双语方针政策,基本上可说完全落实。但最教人担忧的是,我们看到许多年轻学子缺乏学习母语意愿,甚至讨厌它。在政策下,他们不得不选读绝无仅有的一科华文,但毕业进入职场后,如果不从事与华文相关的工作,很多人会完全放弃应用。他们发现为考获文凭辛苦修读的语文,到头来毫无经济效益。有些学生甚至不必等到毕业,便毅然采取“长痛不如短痛”的务实策略,念中学时敢敢选读高级华文并努力考出好分数,当升上初院时便可一劳永逸,不必再继续修读华文科目。

所谓母语,当然是指一个人离开娘胎就接触到的语言;而能让一个人一离娘胎便接触到语言,必然就是那个家庭的用语。然而,根据一份三年前公布,对小一新生家庭用语的调查报告:双语政策实施后,小一新生在家讲英语的比率,却从1999年的四成左右,激增到2019年的超过七成。从发展趋势看,相信这个比率现在已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