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璧浩:从亲身学习经验看方言与华语论争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字体大小:

我心中一直存有这样的疑问:在我们推广讲华语运动时,真的有必要也把方言完全放弃掉吗?我们当初会不会操之过急?如果能让方言自然存活下来,在常接触、常应用,便能熟悉的简单道理下,或许方言还能像帮我一样,帮上许多今天在校学习华文华语的学生?

在所有华人社会中,因方言与华语使用引发争论、对母语定义概念模糊不清的现象,相信只会在新加坡看到。这是新加坡自独立后,在维持一个多元社会前提下,推行以英语作为全民共通语言,同时要保存母族语言文化所导致的。回顾这场50多年前便展开的教育与语言改革,不难看出它由始至终,由一个经过深思远谋、精心设计的长期计划,在社会多个层面分阶段策动的轨迹。

今天,双语方针政策,基本上可说完全落实。但最教人担忧的是,我们看到许多年轻学子缺乏学习母语意愿,甚至讨厌它。在政策下,他们不得不选读绝无仅有的一科华文,但毕业进入职场后,如果不从事与华文相关的工作,很多人会完全放弃应用。他们发现为考获文凭辛苦修读的语文,到头来毫无经济效益。有些学生甚至不必等到毕业,便毅然采取“长痛不如短痛”的务实策略,念中学时敢敢选读高级华文并努力考出好分数,当升上初院时便可一劳永逸,不必再继续修读华文科目。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