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者,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以俄乌冲突为契机,在这一特定语境中再度指出软实力的重要性。他认为,以价值观、说服力、吸引力为基本特征的软实力,是影响他人的能力,其效用缓慢而间接,但绝非不重要。他评价说,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通过特定的经历、精心选择的着装和沟通方式,成功地在世界面前把乌克兰描绘成一个有魅力的英雄国家,是一个擅长运用软实力来获得欣赏和同情的政治家。
笔者认为,如果以此作为切入视角透视中国近代史,这一策略——即依赖个人魅力和名人效应取得文化和政治传播成功的例子——在近代中国早已有过多起,尽管这一实践后来才被以“软实力”加以概念化并深入人心。
一位中国历史学界同行曾向笔者专门求证,李鸿章是否在访美期间,真的接受过美国记者专访,并发表不仅开明而且显得前卫的观点。笔者专门就此查询《纽约时报》数据库,确实找到李鸿章受访的多起记录和相关言论。现在看来,李鸿章作为当时最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政治家,在1896年的访美,可以看作一次成功的、基于个人地位和影响的公关活动。他的到访使整个纽约为之沸腾,活动和言论都是《纽约时报》的报道对象。可以说,尽管此时清朝国运衰微,李鸿章也独木难支,但他坦诚、开明的面对面交流,还是给美国报界与公众留下深刻的积极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