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亚洲地区安全治理主要存在两种模式,一个是以美国为中心的双边军事同盟框架,另一个是以亚细安为核心的大多边主义政治磋商框架。近年来,我们看到美英澳(AUKUS)、美日澳、美日印、美日韩、美日印澳等小多边框架接连出现,美国在今年初发表的“印太战略”也明确支持这个方向。这个新兴的小多边主义,会不会成为亚洲安全治理的第三种模式?为什么会出现?前景如何?中长期将会对本地区秩序带来什么影响?

笔者认为,虽然亚洲安全中的小多边主义呈扩散势头,但本身存在内生动能不足的巨大缺陷,很难取代上述两种框架,与其说是多边主义,笔者认为更属于一种“疑似多边主义”。

亚洲安全治理第三种模式

长期以来,亚洲地区的两种主要安全治理框架分别是:在冷战中建立起来,以美国为中心的双边军事安全条约为基础的双边主义同盟框架,目前美国在本地区的条约同盟国包括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菲律宾和泰国。第二种则是冷战后以亚细安为核心建立起来的,以协商共识、建立信任、预防外交等非军事化、非同盟化为特点,具有广泛包容性的大多边主义的多边安全框架,最具代表性的是有27个成员国参加的亚细安地区论坛(A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