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华文课本内容的评论文章很多,本人觉得学生对华文缺乏兴趣,并非只因课本内容的优劣。据我观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掌握程度,与社会主流语言息息相关,是大环境所致。
在维持多元种族的社会和谐方面,英语在新加坡作为最核心的官方和工作语言,功不可没。英语已成为各民族交流、工作等等的首选语言。这个正确而且成功实行的政策就促成了所谓的大环境。
华语的使用仅局限在华人圈里。即便如此,华族朋友在交谈时,华语也非首选语言。其实回望过去,英文打从冷战时期就已是公认的国际语文。中国国内上世纪经历系列动荡,导致各方面严重衰退和停滞。在那年代成长的本地很多受英文教育者,受国际形势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鄙视中国以及相关的文化和语言,以至于一些英校生竟以华文程度差而引以为傲。在当时,华语文仅仅是一个能联系传统文化和情感的纽带。这个群体的很多家长因此只用英语与孩子沟通,造成一个以英语沟通的语言小环境。孩子只能在学校或补习中心接触到华语文。这个大小环境的叠加,使得华文更加边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