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持续长足发展,在国际社会的地位明显提升。与此同时,中国在许多领域的产能也出现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甚至到令人匪夷所思的程度。

这里仅以中国钢铁工业和港口建设为例来说明。先说钢铁工业。中国的钢产量在1949年仅为区区16万吨,直至1957年也仅增至535万吨。虽然增长幅度不小,但对全球人口第一大国而言,这点钢产量是远远不够的。1957年中共发动了“大跃进”,那时毛泽东公开号召在15年内实现超英赶美的目标。但当时中国并没有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概念,而是以钢产量作为主要目标。因为在当时的中国领导人看来,工业以钢为纲,钢产量成为衡量国家地位的唯一指标。似乎只要钢产量上去了,大国地位就得以确立了。于是,1958年中国领导人开始考虑在当年大幅度提高钢产量的问题。在以毛泽东全力敦促下,最后确定的当年钢产量目标为1070万吨,也就是比上年翻一番。

最后虽然在全国范围内发动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炼钢铁”运动,但钢产量仍仅为800万吨,与预定计划相距甚远。而且其中很多是在各地采用土法冶炼的“钢材”,质量完全不达标,根本不能用,领导人只能“望钢兴叹”。此外,为此还砍了很多树来替代炼钢所不可少的焦炭,所以对环境也造成严重破坏。此后中国进入连续三年困难时期,钢产量随即出现徘徊局面,1962年回落到667万吨,直至1968年也不过901万吨,此后直到1969年才终于站上1000万吨大关,在改革开放开始的1978年也仅为3178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