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5月14日在《联合早报》言论版分享方言和华语关系讨论的个人经验,发觉双语政策下的母语课题,其实就是因为把方言与华语设定在对立关系,制定出政策改变了母语的原生状态所造成。我并没有反对以华语作为华社共同语言,只是就官方数据证实的事实:双语政策下许多学生不愿意甚至讨厌学习母语,及越来越多华族家庭改以英语为家庭用语,提出大家共同面对的问题:如果这趋势发展下去,我们最终会不会变成一个英语单语社会,以致长时间融合形成的多元文化社会变质?
方言和华语都是母语
我对语言的理解是:任何民族语言都来自族群共同生活,承载着经年累月积淀的生活智慧和人文价值,源远流长。华族语言就是这样产生。由于人口分布广阔,不同地方的语音、民俗各有差别,因而产生不同“方言”。华语和方言都是华族地方语言,也都是我们的母语。华语是民国政府以北京官话为基础规范化的语言,与所有方言同宗同源、同文同义。我想,也许是人们忽略了这属性的存在,才会把方言和华语对立起来看吧?
回顾语言生态变化,必须溯源到后殖民地时代。当时整个社会只有两个阶层:一个是少数人组成的上层阶层、一个是多数人组成的下层阶层。上层人士包括英国派驻本地的官员和家属,及一群在商务、社交上与他们往来频密的土生华人和欧亚裔商人。他们以英语作为共通语言。下层群众覆盖所有提供生产劳动力的岛民,开埠前后就在这里生活的马来人、华人、印度人。这些人不懂英语,说的是自己族群的语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