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很多华人家庭在孩子幼年阶段,有的父母会坚持和孩子说华语。但只要孩子一入学,情况就变了,孩子在家里会越来越多地和父母说英语,渐渐就过渡到整个家庭讲英语,很少讲华语。有的华人家庭则为了日后孩子适应学校生活的方便,干脆从一出生就在家里讲英语,这就导致孩子入学后对“母语”有强烈的疏离感。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是一方面,人们内心为语言所设的藩篱则是另一方面。
尽管新加坡有四种官方语言,但事实是在职场和学校,只有英语才是正式场合使用的第一语言。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孩子潜意识中就把英语当成更高阶的语言,讲华语仿佛“低人一等”。这种现象和我小时候的经历类似。我出生在中国,小时候,一般孩子在家里的第一语言是方言,进学校开始接受教育才学会说普通话。那时候如果哪个孩子是从小就在家里讲普通话的,往往会令其他小朋友暗暗羡慕。同时,如果哪个孩子在同学面前讲了方言,好像就是一件应该觉得羞愧的事。我孩子在香港长大,香港是个“两文三语”的世界。虽然官方宣称,英文和中文都是香港特区的正式语言,但几乎所有官方文件,都会标示“一旦有出入,以英文版本为准”。这些现象的产生,是因为一旦某种语言在正式场合使用,并被大众认证为一种通用语言时,其他语言就自然处于劣势地位。
语言各有独特价值某种语言在社会制度中处于劣势,并不等于说这种语言本身的价值也处于劣势。我记得在香港上学时,有一次上“中国文学批评”课,教授点名同学读古诗,并且要求用各自家乡的方言来读。当时一名来自苏州的学生很腼腆,不愿意用苏州话读诗,说自己的方言很难听。几经老师鼓励,他才勇敢地读出来。老师说,让你们用方言读古诗,是因为很多方言里都保留着古音古韵,还有一些方言保留了现代汉语里没有的“入声字”。所以,用方言读古诗更好听,大家不必为说方言而觉得羞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