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教学话题再度引起热议,自然是着眼于本地学生对华文的掌握能力,没有因为科技的日新月异或教学方法上的推陈出新而有显著提升;本地学生对学习华文的心态,也似乎没有因为中国经济崛起而显得跃跃欲试。相反,华文的“教”与“学”似乎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前者的改革创新没能给后者带来预期效果,而后者的停滞不前又反过来“刁难”前者,把学生华文学不好全然归咎于教学方法上的不科学或不合时宜。
近期的讨论尝试打破这样一个迷思,在我看来,对于探讨走出华文难学的窘境具有不可抹杀的意义。有人就点出问题的实质:要提高学习华文的成效,华文必须像英文一样,是能够活学活用的语言,不能只是课堂教学的一门科目。为华文营造学以致用的大环境至关重要。问题是:营造大环境不只是学生或家长的责任,更是语言政策制定者的责任。
因为新加坡是多元种族社会,语言政策的制定既要考虑平衡三个族群的需要,又必须为这三个族群的母语扎根,让国人能学好母语。双语政策便是出于这样的考量,在上世纪80年代制定出来。然而时过境迁,许多人应该跟我有同感:这样一个具有前瞻性的语文政策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并有效实施,不要说本地培养的双语人才少之又少,学生双语(英语和母语)的掌握水平明显是一高一低,极不相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