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久前去了国家博物馆,花一个多小时仔细观看由七个展区组成的多媒体展览《乱离时代:1942年新加坡沦陷时期的回顾与意义》。看得出展览策划者动用了声频及视频等不同技术,以静物的展出与动画的演示,以及互动式的故事叙事方式,企图重现历史,让今天的观者了解80年前曾让这块土地乱世飘零的一场外敌侵略战争。
展览布置用物件自身来揭示战争所造成的沧桑面貌。然而在看完所有展区内容后,我却感到一种缺失,在黑暗中凝神默想:如果当年在日本宪兵的杀戮场上侥幸捡回一条命的同胞,比如那位时龄20岁、拿到盖有大日本宪兵队检证戳印的恒安号海味杂货店广东籍店员朱振南,出现在这展览现场,他会不会觉得身处异域他乡?
综观展览的说明文字,除了两三处在括号内的人名之外,一律采用英文。这对今天的学生当然不成问题,但展览不是专对在校学生,对不通晓英文的公民,主办方做何打算?就这问题我前往前台询问,工作人员拿了一张印有四种官方语言的单页传单给我。我按传单上的华文说明扫码上网,结果并非通顺如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