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始皇采取“书同文”政策后,中国有了一套统一的文字。虽然秦皇统一的是小篆,要到汉朝才把隶书、楷书统一,沿用至今,但那也是整整2000年的悠长历史。至于读音的统一呢?那就比较麻烦。中国土地广袤,人多口杂,过了一条河就是另一种方言,真不容易。若无文字的统一,中国就会出现像欧洲那样的多种语文。
中国“国语”的制定会议是中华民国成立次年,即1913年召开的。1912年,亚洲第一个现代体制的共和国诞生,语文建设上也需要一套国家共通语。注音符号勹攵ㄇ匚(波泼墨佛)出炉了。然后是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大力推行白话文——现代汉语。无须辩论,中国任何一种方言都会比中国国语,或普通话,或华语,来得历史悠久。但我们且听五四80周年时,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教授赵毅衡说的一番话:“五四运动一个无可挑剔也不必懊悔的巨大贡献,就是把中国原有的口语、文言,与大量外来成分,综合成一个风格弹性极佳的现代汉语,成为现代中国文化的基本载体。一个‘设计语’(designed language)如此成功,是世界文化史上少有的例子。”
赵先生的话有大量事实印证。标准语和共通语制定数十年后的1948年,导演费穆便能召集大江南北的优秀演员,拍成享誉国际的中华电影经典《小城之春》(演丈夫的石羽是天津人;演医生男友的李纬出生河北石家庄;女主角韦伟出生广东中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