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修昔底德陷阱”来警示当前的中美关系,已成世界舆论的主流。这个国际关系的术语,源自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名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其中关于雅典与斯巴达之间战争的原因,他是这样解释的:“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引起了斯巴达的恐惧”,于是双方陷入军备竞赛和30年战争,结果是两败俱伤。这个历史事件现在被演绎成了国际关系的一个“铁律”,即一个新兴(崛起)大国必然挑战既有(守成)大国,守成大国也会主动应对这种威胁和挑战,使战争不可避免。

然而,中美之间的矛盾冲突远远超出了修昔底德陷阱,同人的一些本性特征相联系,远非实力对比变化能够解释清楚的。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的竞争是在同种族、同文化、同文明之间进行的。如今的中美冲突,有更深层次上的古老的人性在作祟。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意思是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在社会交往中至关重要。当今世界身份政治猖獗,同人的这种切身需要相关。身份政治在各国内部造成了社会的撕裂,它在国际关系上设下的陷阱,比修昔底德陷阱更深、更广、更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