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和芬兰申请加入北约,俄罗斯方面也在外交层面进行了反击,宣布退出波罗的海国家理事会。早在数千年前,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就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一书中明确提出:“根据自然法则,实力界定统治的边界”。苏联解体后,大部分遗产由俄罗斯继承,但处于转型时期的俄罗斯无力维持苏联曾经的实力,加之东欧各国普遍对苏联模式的怀疑以及对自由世界的向往,为此,北约轻而易举接手了苏联解体后在东欧地区留下的权力真空,先后通过1999年和2004年两轮东扩,将东欧各国接纳为成员国,甚至还将原本属于苏联加盟国的波罗的海三国纳入。

这一举动在当时虽然引起俄罗斯方面的不满与抗议,但受制于俄罗斯并未从经济转型所带来的阵痛期恢复,以及东扩并未触及以乌克兰和白罗斯为代表的俄罗斯势力核心范围,因此在当时不了了之。可是,这也进而为日后俄罗斯同西方国家矛盾的激化埋下伏笔。

按照英国地缘政治理论家麦金德(Halford J Mackinder)的说法,在德国和俄罗斯之间应当有独立国家作为战略缓冲区。权力具有无可比拟的扩张性,只有遭受阻碍才会善罢甘休。经过两轮东扩的北约未曾遭受太大阻力,因此更进一步地扩张,彻底打通通往“世界岛”之路成为目标;对俄罗斯而言,即便势力大不如前,但尽力重新巩固在白罗斯、乌克兰、高加索和中亚等心脏地带的势力范围是最核心利益诉求。处于地缘政治学说意义上“心脏地带”与“边缘地带”交汇处的乌克兰,因重要地理位置而成为俄罗斯同西方争夺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