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会广:疫情中的“标准”思考

订户
赠阅文章
订户专享 赠阅文章

早报新添“赠阅文章”功能!凡早报VIP会员,每月可赠阅 5 篇订户专享文章。

了解更多
在居民中出现密接人员后,上海静安区和徐汇区6月9日又对部分区域实行14天封闭管理,要求辖区内所有人员足不出户。(法新社)
在居民中出现密接人员后,上海静安区和徐汇区6月9日又对部分区域实行14天封闭管理,要求辖区内所有人员足不出户。(法新社)

字体大小:

上海3月的疫情封控之久,严重超出最初的想象。其间各种乱象丛生,更是不断考验社会的行为底线。长期封控居家,有时间翻到《论语》,又重读起来。

《论语》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行为指导标准,是读书启蒙的必读书目。随着时代变迁,现代社会能将《论语》从头到尾完整读一遍的人也不多了,但书中的不少指导标准,已潜移默化融入中国社会和人们的心底,“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现代读过书的人仍能脱口而出这些经典语句;而仁义礼信仍是判断一个人行为是否得当、是否可交的重要标准。即使长达10年的文革时期,也未能将《论语》的指导标准和精神从社会中真正抹除。

自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重新打开国门后,极左的思想桎梏被打破,民主、平等、自由等西方社会的治理方式、个体权利等,自五四运动后再次引领思想风潮。除了传统的行为标准外,西方的治理标准、个体权利标准也逐渐为人们所熟识和接受。经济领域的改革以市场为先导,企业制度、税务管理和交易制度的制订,基本都以西方制度为参照。

订阅登录,以继续阅读全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