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城脉搏
“文化沙漠”及意义相近的贬义词,往往被附加到不少新兴文明与地区之上。像罗马帝国就曾被希腊文明贬低;中国在先秦时期,除了黄河腹地外,其他地域也都被视为蛮夷戎狄。至近代,美国常被旧大陆以“无文化积淀”讥讽,因此香港与新加坡被人加上这些标签就很自然。毕竟香港给人的印象无非就是购物天堂、电影、歌星;而新加坡给人的印象也只是新式英语、七月歌台、小贩中心文化等等。人们对文化沙漠的定义,多以某地是否有“精英文化”为准,新加坡被人贬为文化沙漠也就事出有因。
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新加坡先民南来多为挣扎求存,先赚钱就成了最朴素的诉求。教育与文化则须要有大量的前期物质铺垫,这对于建国方半世纪的新加坡,有点求之过甚。因此与香港类似,新加坡务实、重商、重效率的整体风气,虽然勤勉耐劳,终究易落下没文化的口实。再加上本地因族群政治环境之故,又造成语言文化政策上的反复,一方面既有的母语文化根基在不断流失,新的共同民族文化仍在慢慢形成,这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