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进入第二个半年之际,战场态势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乌克兰进行反攻的意图和行动逐渐显现,从战略相持阶段向战略反攻的转折,取决于双方的战争资源、意志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战争中的战略进攻和反攻时间都会比较短暂,漫长难熬的是相持阶段。

俄军的进攻在7月占领卢甘斯克之后基本陷入停顿,在顿涅斯克的进攻不顺,而南部的赫尔松则处于乌克兰“反攻”的信息迷雾之中。克里米亚半岛的军事基地频频发生意外爆炸,更是增加了乌军从南线反攻的可信度。就当下态势来说,俄乌两军基本上处于战略相持阶段,俄军进攻无力,乌军也还没有做好反攻的准备。

乌克兰在7月份就制造在赫尔松进行大反攻的舆论,但过去一个多月里,乌军并没有进行战略反攻,而是用远程火力打击俄军的后勤补给线,包括第聂伯河上的几座桥梁基本被摧毁,在第聂伯河西岸的赫尔松,有可能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赫尔松是俄军最先占领的大城市,邻近克里米亚半岛,其战略价值和象征意义不言而喻,赫尔松也可能是乌军进行战略反攻的突破口。